1959年,王耀武获特赦。尽管他曾与粟裕为敌,但经多年改造,他已摒弃国民党身份,转变为新中国的一名公民。
他与粟裕已从对手变为志同道合的同志。尽管不算亲密无间,但在公开场合相遇时,两人仍会礼貌性地交谈几句。
1964年,王耀武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于北京重逢粟裕,二人共忆往昔。粟裕深情感叹:“若寻淮洲尚在,必列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中。”
粟裕高度评价寻淮洲的原因何在?寻淮洲又是如何英勇捐躯的?
【少年有志】
寻淮洲,1912年出生于浏阳县贫农家庭,自幼聪慧过人,备受邻里夸赞,皆言其日后必成大器。
因此,尽管家境贫寒,寻淮洲的父母仍坚持送他上学。儿时,寻淮洲常展现出调皮的一面,爱捣蛋。
尽管如此,他的成绩仍位居班级前列。老师们对此既焦急又无奈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寻淮洲逐渐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。
此时,寻淮洲心中涌现新疑问:社会贫富差距何以如此悬殊?为何穷人常贫,富人恒富?
寻淮洲曾目睹学校的富家子弟与村里的地主,相比之下,自己的家境与他们真是天壤之别,犹如云泥之判。
为何差距如此之大?农民父母辛勤劳作一年,六成粮食却归地主所有,而地主无需劳作,仅靠收取农民粮食为生。
他们家原有土地,但因粮食不足自给,只好租了地主两亩。然而,秋收之际,一场大火却将他们全家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。
家中无力向地主交粮,反需借粮度日。然而借来的粮食需待明年归还,地主却不愿延迟,急于索债。
无奈之下,家中只能将土地抵押给地主。次年赎地时,利息高昂至家中无力承担,最终,那片土地归了地主所有。
家中失却了私有土地,仅能依赖做地主的佃农为生。然而,身为佃农,难免受制于人。地主规定的租金数额,佃农不得不照付。
社会日趋纷乱,地主索租日高。尽管家境贫寒,寻淮洲的双亲仍旧毅然供他求学,以图未来。
寻淮洲为改变现状,广泛阅读书籍寻求方法。最终,他发现了马克思主义,找到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与理想。
明确志向后,寻淮洲写道:“往昔我虽顽皮不羁,但未来的我,必将无可限量。”
他以此言为动力,踏上革命征途。北伐战起,寻淮洲盼北伐军入浏阳,助民众翻身成为主人。
寻淮洲临近毕业之际,积极动员朋友与同学,共同筹备迎接革命军的到来,以确保一切准备就绪。
1927年,因表现突出,寻淮洲被吸纳进共青团。那时,他已是一名小学老师,向学生们传授革命理念,积极传播进步思想。
浏阳当时盛行诸多封建习俗,令寻淮洲深感不满。我党于浏阳建立党组织后,随即展开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。
但人的观念难以迅速转变,即便我党积极倡导思想开放,仍有固执者充耳不闻。身为本地人,寻淮洲始终竭尽全力予以协助。
【参军入伍】
寻淮洲动员家乡群众投身革命,推行减租减息政策,并严令禁止抽大烟,同时鼓励妇女剪发放足,以改善乡村风貌。
寻淮洲的号召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,他们在家乡开展革命活动。凭借寻淮洲的全力配合,我党的革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。
但正当生活逐渐充满希望之际,大革命遭遇转折。老蒋擅自背离革命道路,随后汪精卫亦步其后尘,导致我党遭受严重打击。
寻淮洲作为当地的标志性人物,已成为土豪劣绅的眼中钉。为保存革命火种,组织决定让寻淮洲进行战略转移。
寻淮洲深知此行凶多吉少,家中老母幼子尚需照料,生活的重压将全然落在妻子肩头。
寻淮洲心怀愧疚,但妻子不断宽慰并催促他离去。在亲人的不舍中,寻淮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开家乡的征途。
寻淮洲未及远遁,便被再度来袭的清乡团捕获。清乡团意图当众处决他以威吓那些意图反抗的革命群众。
清乡团的念头意外救了寻淮洲一命,他趁夜众人熟睡之际成功逃脱,一路来到平江长寿街,安然无恙。
寻淮洲本欲参加南昌起义,但抵达南昌近郊时方知起义军已南行。无奈之下,他折返江西,静候新的机遇。
不久,毛主席筹划秋收起义,意在汇聚浏阳与平江的兵力。寻淮洲紧随毛主席,参与了起义,并一同前往井冈山。
寻淮洲虽年轻,战功却赫赫。他所在的部队由毛主席亲率,面对的都是强劲对手。
上井冈山途中,我军遭遇狡诈敌军,其首领为肖家璧,此人乃当地声名狼藉的大土豪。
肖家璧因知不敌我军,故未正面交锋。鉴于我军当时疲惫,肖家璧选择在我军休整之际发动偷袭。
局势混乱,我军匆忙应战致分散为两队。寻淮洲与毛主席失散后,意外与自湘南而来的朱老总相遇。
在朱老总的指引下,寻淮洲顺利抵达井冈山。但刚站稳脚跟,蒋介石便对我党的各大根据地展开了围剿行动。
井冈山作为中央红军的驻扎地,遭遇了猛烈攻击。历经前四次围剿,寻淮洲英勇应战,重创敌军。
寻淮洲作战英勇,深得毛主席赞赏。他善用游击战术,使敌迷惑,再趁机突袭,歼灭敌军。
首次反围剿时,寻淮洲俘获恶名昭彰的张辉瓒,令众人惊叹。这一功绩使他年少便晋升为师长,备受瞩目。
【英勇牺牲】
第五次反围剿启动后,寻淮洲被委以红7军军长重任,并打着“北上抗日”的旗号,被派遣至前线。
然而,红7军虽由寻淮洲任军长,但政委的影响力却超过他。加之当时中央频发不切实际的指令,使得寻淮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。
尽管寻淮洲面临重重困难,但他有幸得到粟裕这位得力助手的支持。粟裕时任红7军参谋长,对寻淮洲给予了全力协助。
由于粟裕的支援与协助,寻淮洲屡次击败敌军。随着相处加深,粟裕逐渐深入了解了寻淮洲的为人。
寻淮洲军事才能出众,常出险招。然而,正是这些冒险策略,往往能给敌人带来沉重的打击,效果显著。
然而,该方案太过冒险,导致许多人不信任寻淮洲。加之他年纪尚轻,常有人以年轻人易冲动为由,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。
提出方案时,寻淮洲总是深思熟虑。他苦恼于不被理解,这成为难题;同时,敌人的猛烈追击也让他深感忧虑。
与方志敏会合后,寻淮洲改任19师师长,此时他们遭王耀武部五万余人包围,敌军人数是他们的五倍。
尽管两人屡出奇策,部队仍频遭挫败。特别是20师,与寻淮洲合作时,其师长初便轻视寻淮洲与粟裕。
他反对寻淮洲的作战计划,认为两人太年轻。寻淮洲原意是让战斗力较弱的20师作诱饵,协同19师进行伏击。
然而,20师师长坚持让19师作为诱饵,20师则埋伏待击。在寻淮洲和粟裕的指挥下,19师勇猛突进,于谭家桥占据了显著优势。
20师的伏击未能奏效,反遭王耀武部队击退。为夺回关键阵地,粟裕与寻淮洲亲自上阵,带领部队向敌军发起猛烈冲锋。
王耀武的火力异常猛烈,我军孤军奋战,处境极为艰难。激战中,寻淮洲将领亲自上阵,不幸被流弹所伤。
昏迷前,寻淮洲下达了最后的指令:瞅准时机,北向突围。粟裕率残余部队,一气呵成,成功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。
部队成功突围,但寻淮洲不幸牺牲。他临终前紧握粟裕的手,嘱托他率领残余战士,继续肩负起革命与抗日的重任。
"英雄寻淮洲壮志未竟而身殒,乃我军重大损失。忆及寻淮洲与谭家桥战役,粟裕常感深切惋惜,泪湿衣襟。"
寻淮洲逝世后,粟裕向其家人誓言必亲手擒王耀武以报仇。1948年9月24日,华东野战军占领济南时,王耀武已潜逃。
在粟裕的周密部署下,王耀武最终被我党俘获,粟裕成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。
